公告

高雄市新興區文橫二路143巷42號頂樓。 0929878887 要參觀的朋友請先打電話噢! LINE ID : sbo8 日本蘭壽交流▒ 日本蘭壽的霸氣 ♨ 土佐錦魚的優雅 ▒日本蘭壽研究會▒土佐金研究會▒ らんちゅう▒トサキン

2007年8月5日 星期日

藻類的分離和培養

微型藻類的分離和培養方法基本上與菌類的方法相似,但還需加上光照條件,並以液體培養為主。在大量培養時,可不必考慮無菌條件。
  一、目的
  學習藻類的分離和培養方法

  二、藥品、材料和用具
  水生生物培養槽,玻璃片(面積稍大於培養槽),橡皮管,顯微鏡,三角燒瓶,試管,篩絹,棉塞,微吸管,凹玻片,滅菌鍋,載玻片,吸管,培養皿,人工光源,木盆(或小型實驗池),充二氧化碳氣鋼瓶,抽氣幫浦,離心機。
  土壤抽出液,青黴素,鏈霉素,瓊脂,硝酸鈣,磷酸二氫鉀,磷酸氫二鉀,過磷酸鈣,硫酸鎂,氯化鉀,碳酸鈉,三氯化鐵,矽酸鈉,葡萄糖,蛋白 ,硫酸銨,硝酸銨,氯化鈣,碳酸氫鈉,鉬酸,氯化鈉,檸檬酸鐵,硫酸錳,人尿,海泥抽出液,食鹽。


  三、操作
  生長在靜水或水流緩慢河流中的藻類,培養比較容易。取到實驗室後,要立刻從材料瓶中移到寬大的水生生物培養槽內。為了培養大的絲狀藻,要利用寬的、不高的容器。這些容器要用玻片蓋住,以防止培養物受灰塵沾污。倒入容器的水要達到容器高度的一半,或稍多些,使水面上還有充分空氣。在容器邊緣,要用一小塊縱切橡皮管墊住,可使玻片不致緊貼容器,空氣才能進入容器中。細微的藻類如團藻目、矽藻門能很好地生活於培養皿中。很多藻類如顫藻屬、水綿屬的若干種、輪藻屬等可在實驗室中儲存很多年。
  在迅速流動水中生長的藻如絲藻屬、毛枝藻屬等比較難於培養,因為它們要求經常輸入氧氣。在水層較高水中,在高容器中,這些藻類迅速地死亡。為了把這些藻類儲存到實驗時,應當把它們分成一些小部分,放在水層較薄的、寬的容器內,並須常常換水,把空氣吹入水中。還可以用橡皮管把水生生物培養槽和水龍頭連結起來,建立有流水的水生生物培養槽。
  在水生生物培養槽中培養藻類時,應儘可能創造和保持藻類天然生存條件。把藻類培養在從采集藻類那一水域取來的水中,或其他天然水(尤其不能用自來水,因其中含很多氯氣,必要的話,也須置較長時間,或加以煮開),或在水中加入混合養料,這些養料是由製造有機物質所必需的礦質鹽構成。
  在夏季,不要把藻類培養物放在直射太陽光下,而要放在涼爽的場所,例如向北窗台上。在秋、冬季節,如希望藻類保持積極生活活動狀態,就要把培養物移到有人工光照處。
  以上是一般藻類粗放的培養、儲存方法。如要作較深入實驗,需注意以下問題︰
  1.藻種的分離

  藻類培養首先要有藻種。從天然水域的混雜生物群中,用一定方法把所需藻類個體分離出來,而獲純種培養。這種方法稱為藻種分離和純化,又稱純培養法。
  真正的“純種培養”是指在排除包括細菌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條件下進行的培養。這是進行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技術,而在生產性培養中不排除細菌的稱之為“單種培養”。

  1)采樣和預備培養︰首先要采集有需要分離藻類的水樣,采回後在顯微鏡下檢查。如發現需要分離的藻類數量較多時,可立即分離。若數量很少,最好先進行預備培養,待其增多後,再分離。
  用作預備培養的培養液,各種藻類是不同的,對一些難以培養的藻類一般加入土壤抽出液較好。預備培養液營養成分濃度應小些,一般只有原配方的1/41/2。如水樣中藻類種類較多,就應使用幾種不同的培養液,使藻類在適合於自己繁殖的培養液中繁殖起來。
  可用三角燒瓶或試管作培養容器,加入容量1/41/3培養液。然後把經篩絹過濾除去大型浮游生物的水樣接種進去,放在合適溫度下或室內靠北視窗下培養。在培養附著藻類時,容器可靜止不動;而培養浮游藻類時,應該每天搖動一次。

  有的藻類在普通培養液中完全不能繁殖,有的繁殖非常困難。此時需改變培養液濃度,加入葡萄糖、蛋白 等有機物,補充微量元素和輔助生長物質,加入土壤抽出液,就有可能獲較好效果。

  土壤抽出液製作方法︰先在試管底部,加入高約1cm土壤(採用腐殖化的農田和庭院土)。再加入水使達5cm,塞上棉塞,採用蒸氣間隙滅菌,每天滅菌1小時,連續二天。由於氣泡上升,棉塞可能弄髒。因此,最好先在水中煮一段時間,使氣泡跑掉後,再加棉塞進行滅菌。
  2)分離方法︰常用下列四種。
  1)微吸管(毛細管)分離選直徑較細(約5毫米)玻管,在火焰上加熱,待快熔時,快速拉成口徑極細的微吸管。將稀釋適度藻液水樣,置淺凹載玻片上,鏡檢。用微吸管挑選要分離的藻體,認真仔細地吸出,放入另一淺凹載片上,鏡檢這一滴水中是否達到純分離的目的。如不成功,應反覆幾次,直至達到分離目的為止。然後移入經滅菌的培養液中培養,一般在每個培養皿中接2030個個體。從分離出少量細胞擴大培養到200毫升的培養量,如矽藻一般需20天以上。為了較長時期儲存藻種,可將分離到的藻種用青黴素(10005000單位或鏈霉素(20ppm)處理後,獲得較純藻種。

  此法操作技術要求高,要細心。往往吸取一個細胞,要反覆幾次才能成功,且適於分離個體較大藻類。

  2)水滴分離法用微吸管吸取稀釋適度藻液,滴到消毒過載片上,水滴儘可能滴小些,要求在低倍鏡視野中能看到水滴全部或大部分。一個載片上滴24滴,間隔一定距離,作直線排列。如一滴水中只有幾個所需同種藻類個體,無其他生物混雜,即用吸管吸取培養液,把這滴水沖入裝有培養液並經滅菌試管或小三角瓶中去。如未成功,需反覆重做,直到達到目的。

  此法簡便易行,尤其適宜於分離已在培養液中佔優勢種類。分離受少量生物污染培養液中的藻類多用此法。操作時同樣要求細致、認真,使用工具及培養液經嚴格消毒。

  3)稀釋分離法把含有需要分離的藻類而又混雜有其他生物的水樣,取其一定量,用培養液稀釋。透過稀釋到適宜程度的方法,達到把原混雜生物單個分離培養的目的。
  首先把水樣稀釋到每一滴含有一個左右的生物細胞(也可能一個都沒有,也可能有兩個),在稀釋過程中配合顯微鏡檢查,調節稀釋度,然後準備裝有1/4容量培養液的試管20支,每一試管加入稀釋適宜水樣一滴,搖勻,進行培養。待藻類生長繁殖達一定濃度時,再檢查是否達到分離目的,若未達到,再重複做。

  此法操作簡單易行,但有一定程度盲目性,比不上水滴分離法效果好。

  4)平板分離法這個方法的培養基製備和分離方法,與菌類的平板分離法基本相同,只是培養基配方不同。也可將稀釋藻液裝入消毒過的小型噴霧器中(可使用醫用喉頭噴霧器),打開培養皿蓋,把藻液噴射在培養基平面上,形成分佈均勻的薄層水珠。

  接種後,蓋上蓋,放在適宜的光、溫條件下培養。一般經過十余天,就可在培養基上發生互相隔離的藻類群落,透過顯微鏡檢查,尋找需要的純藻群落,然後用消毒過的接種環移植到另一平板培養基培養,也可直接移植到裝有培養液並經過滅菌的試管或小三角燒瓶中,加消毒棉花塞子,進行培養。
  此法較繁,但難度不大,而且可看到是否污染雜菌,對於分離已污染雜菌培養液的藻類更合適。

  5)底棲藻的分離在顯微鏡或放大鏡下挑取個體,一般可接種在固體培養基平板上,反覆挑選、培養。
  6)分離浮游藍藻可利用其浮力大,易浮起在水面的特性;分離矽藻則可利用其易沈澱的特性。
  用以上各種方法分離到藻種,需放在適宜光照條件下(靠南或北視窗附近光線充足處,但嚴防陽光直射)培養,有條件的可控制溫度和利用人工光源。培養時,每天輕輕搖動12次,但需注意勿把培養液沾濕棉塞,避免雜菌污染。經一段時間後,培養物顏色逐漸變深。再經一次顯微鏡檢查,如無其他混雜生物,才達到單種培養目的。
  2.藻種的培養
  獲得單種培養後,一方面擴大培養,另一方面可把藻種作較長時間儲存,需要時隨時取出使用。藻種培養要求比較嚴格,培養容器可用各種不同大小的三角燒瓶,容量有1003005001000毫升,適於逐漸擴大培養。培養容器和工具需經煮沸滅菌或使用化學藥品滅菌後,用煮沸水沖洗,培養液用加熱滅菌法滅菌。按種後瓶口用滅菌紙包紮,放在適宜光、溫條件下培養,每天輕輕搖動二次。大約二周後進行一次移植。藻種在培養過程中必須定期用顯微鏡檢查,保持不受其他生物污染。
  3.藻種的保藏
  可接在固體培養基上,在常溫、弱光下保藏半年到一年;也可在低溫下(雪櫃內)保藏,每天接受短時間(幾個小時)弱光,可保藏23年;如不照光,只能保藏幾個月。保藏藻種所用培養基的營養成分濃度應比正常培養基高一些,一般可增加一倍,瓊脂量為11.5%。也可在固體培養基上,再加培養液,然後接種到培養液中,可以避免固體培養基乾涸,保藏效果比單用固體好。
  4.培養液和培養基的配方

  配方極多,每種配方主要適用於一定藻種,這裡介紹比較常用的幾種︰

  水生4號和克諾普(Knop)培養液,一般用於綠藻;藍藻可用朱氏10號或水生105號無氮培養基(後者適於固氮藍藻);矽藻可用朱氏10號和水生矽1號培養基;另外還有海產綠藻、矽藻的培養基。常用培養基配方見表1


  以上用水量都是加至1000mL,海藻培養液用海水,如無海水可用淡水1000mL30克食鹽代替。土壤抽出液用菜園土1份和水2份比例混合攪勻,靜置,取上清液;海泥抽出液也可用同樣比例製備。如配製固體培養基,可在培養液內加入1.5%瓊脂。

  從以上各種配方,可看到配製藻類培養液的幾條原則︰

  1)要有適量氮源(除固氮藍藻外),如氨鹽、硝酸鹽、有機氮等。
  2)應包括主要元素鉀、磷、鎂、硫、鈣等。
  3)要考慮各種鹽類總濃度和pH是否適合藻類需要,可用碳酸氫鈉調節pH
  4)要加入各種藻類需要的微量元素,如鐵、錳、銅、鋅等(後幾種包括在土壤抽出液中)。
  5)要滿足某些藻類特殊需要,如藍藻需鉬,矽藻需矽。
  6)要添加適量生長物質如維生索B1B2等(包括在土壤抽出液中)。
  5.大量培養過程

  包拈接種、培養、采收等。

  1)接種︰一般要求選取生活力強、生長旺盛藻種。可先將濃縮藻種用連續稀釋法,製備一定濃度的懸浮藻液,然後接入培養容器。接種時注意藻種和培養液比例要適當,使藻細胞在新培養液中達到一定數量。使一開始培養,藻類在培養液中佔優勢,另一方面還可縮短培養週期,這是培養得到成功的經驗之一。在環境條件不很適合情況下,更需提升接種量。一般所用藻種濃度,根據藻類體積大小,每毫升30萬~300萬個,採用1215的比例。還需注意接種時間,在自然光條件下,最好在上午810時,不宜在晚上。尤其是能運動種類,此時明顯向上浮游,接種時可把上浮優質藻類吸出做藻種,起選種作用。
  2)培養管理︰主要是使已接種培養物在相對穩定適宜環境中大量繁殖生長。要注意以下原素︰
  1)二氧化碳濃度在開放式不通氣方法培養中,攪拌是十分必要的,可以增加水和空氣的接觸面,使空氣中二氧化碳溶解到培養液中,而且幫助沈澱藻類細胞上浮獲得光照。在通氣培養中,培養液內應維持二氧化碳濃度在0.15%之間。
  2)光照強度利用太陽光源培養時,一般在室內培養可放在近視窗地方,防止強直射光照射。或利用人工光源(60100瓦電燈或日光燈),需15003000勒克斯/厘米2
  3)溫度適溫一般在1030℃之間,最適溫常為2025℃。若在室外培養,夏季中午高溫,冬季早晚低溫,常造成不利影響,需設法調節。
  4)無機營養應不斷添加新鮮培養液,及時補充被藻吸收後減少了的某些元素。
  5)注意pH變化如變動過大,可用酸、鹼調節。
  6)適當控制培養物中藻細胞濃度過高會引起光照和無機營養不足,並導致pH上升。一般控制在0.3g(干重)/L範圍內。
  7)及時觀察和檢查藻類生長情況可以透過培養物呈現的顏色、藻類細胞運動情況、是否有沈澱附壁、菌膜及敵害生物污染跡象等觀察而了解一般的生長情況。藻種和中繼培養每半月進行一次全面顯微鏡檢查。大量培養中發現有不正常現象,應立即鏡檢,目的有兩個︰了解藻細胞生長情況,並檢查有無敵害生物污染。
  3)采收︰培養液中藻體的適時采收,既是培養的目的,也是繼續培養的手段。因為透過采收一部分藻體,可使藻細胞濃度保持恆定。通常在培養物細胞濃度達到干重0.40.5/升時,即可采收培養總量1/3的藻體。
  采收時,先攪拌培養物,取出1/3量藻液,置於沈澱缸中,加入2%~3%明礬或6%飽和鍛石水。約12小時,藻細胞即可完全沈澱,取出沈澱,離心、濃縮、烘干。在大型培養池中采收藻體,可另外設計適當的工藝流程


轉載
用於研究交流如有冒犯敬請指正刪除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私密留言請至右側欄位最下方"私密留言專區"